【新要闻】解局 | 被退市警告的房多多
观点网 在年初由于股价不达每股1.00美元而收到退市警告后,房多多于10月20日再收到纳斯达克发出的退市警告。这一次原因是公司市值过低,已不符合上市规则的规定。
根据纳斯达克上市规则,要求上市公司维持公开持有股份的最低市值至少为500万美元,如果短缺持续连续30个工作日,则存在未能达到市场价值要求的情况。
(相关资料图)
据此,纳斯达克的书面通知指出,根据房多多从2022年9月8日至2022年10月19日连续30个工作日的市场价值,该公司不再符合最低市场价值要求。
观点新媒体查悉,房多多股价自8月中开始连续下跌,至纳斯达克书面通知中的9月8日,房多多收盘价为每股1.42美元,按总股本552.52万股计算,当天市值仍有784.58万美元。9月19日,股价已经跌至每股1.07美元,股价此后仍继续下探;至10月19日,收市价仅0.7177美元/股,总市值跌至396.54万美元。
即使是在美股大涨的10月21日,房多多收盘价仍跌6.08%,为0.683美元/股,总市值377.37万美元。
相比2019年11月上市发行价每股13美元,市值6.32亿美元,如今房多多的市值大约跌去99.4%。市值小、流通股少、业绩一般、交易量少等,让房多多日渐成为纳斯达克交易所的“僵尸股”。
事实上,这种股价窘境并非仅限房多多一家,美国资本似乎对于中概股都不太买账,更不用说与房地产相关的概念股。在业绩大挫之后,即使是贝壳这个“中概股明星”,经历最初的上市大涨之后,股价也是一路下行。
在美股市场,低价股或许并不算什么稀奇事。
美国时间2019年11月1日上市的房多多,不知道算幸运还是不幸,因为那时的房地产与资本市场仍不错,上市当天股价一度涨逾8%,最高触及14.08美元。
但与大多股票打新一样,经历了上市初期的几个月股价上涨后,下行走势开始上演。房多多股价就是在2020年3月份开始走低,那时候新冠疫情已开始爆发。
受困于新冠疫情和房地产市场调整双重压力,作为中介代理行业成员的房多多,也经受着行业整体下行的影响。
“我们持续经营的能力取决于,从运营中产生现金流的能力以及安排足够融资安排的能力,而这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许多因素超出了控制范围。”房多多在2021年度报告中称。
房多多提到的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中国总体经济状况和监管环境的变化、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状态,以及新冠疫情大流行和开发商“爆雷”导致信用风险上升。这些问题是国内房地产行业参与者,在2021年普遍遇到的痛点。
在报告中,房多多特别提到坏账拨备去年突然增多的情况——2021年,房多多的坏账拨备从2020年的6860万元(人民币,下同)增加至6.13亿元。
对于房多多,还有一个常被质疑的问题:作为一家自称为SaaS平台服务商,却一直依赖于佣金收入的矛盾。
在国内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以及房企销售大跌的环境下,房多多绝大多数收入来自于房屋交易产生的佣金收入的模式自然受到极大影响。
资料显示,房多多虽在2018年和2019年经历了快速增长,总收入从23亿元增长到36亿元。但于2020年,房多多收入开始下滑至25亿元。
另一方面,房多多自上市以来净利润便一直处在亏损状态,到2021年这种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2019年、2020年两年,房多多分别录得净亏损5.1亿元和2.2亿元。其中2019年虽然实现了正的经营性现金流1.19亿元,但翌年该数据便急转直下至负3.25亿元。
2021年其实现收入9.42亿元,同比下降61.6%;毛利1.07亿元,毛利率10.7%。同时,净亏损扩大到12.03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也为负6060万元。
到了全球经济走弱的2022年,这种情况继续恶化。
据房多多2022年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其营收为1.45亿元(约216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的6.93亿元下降79.1%。毛利为470万元,同比下降95.1%。
期内,房多多录得净亏损为1.92亿元,上年同期录净亏损2.44亿元;Non-GAAP下净亏损为1.83亿元,上年同期Non-GAAP下净亏损为2.21亿元。
很明显,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房多多业绩已很难逆转,被投资者看空也就不奇怪了。
但好在,这个退市警告还有半年的缓冲期。
房多多表示,退市通知函目前不影响公司在纳斯达克全球市场的上市。“为了重新获得合规性,公司公开持有的股票的市场价值必须至少连续十个工作日超过500万美元。如果公司在2023年4月18日之前未恢复合规,则公司可能有资格获得额外的时间来恢复合规性,或者可能面临除名。”
并称,公司打算从即日起至2023年4月18日监控其公开持有股份的市值,并打算在规定的宽限期内弥补这一缺陷。在此期间,公司预计代表公司A类普通股的美国存托股票将继续在纳斯达克全球市场上市和交易。
房多多最终会不会退市不得而知,但大多中概股在纳斯达克“不受待见”的情况随处可见。与房地产相关的中介企业更是如此,如“居住服务平台第一股”贝壳,市值曾一度突破900亿美元,超万科、保利、绿地等房企的总和,但在去年七八月股价下跌后,一年多来未见起色,如今市值约为147.30亿美元。
曾有投资者统计,近些年中概股私有化的案例多达几十上百起,且预计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中概股退市。
另有数据指出,近十年间退市中概股(其中不包括SPAC)达158家,其中有22%企业属于被摘牌强制退市, 50%企业为私有化退市,另有10%企业宣告主动退市。
而在被摘牌强制退市的企业中,大多原因为不符合最低市值的上市标准,或收盘价连续30个工作日低于每股1.00美元。
有分析就指,估值不高、业绩低迷、本土偏好效应等都是造成中概股“坐冷板凳”的原因。
“这些公司看上去规模一天天增大,但企业ROE一年年下降,一旦市场和宏观经济增速下降,企业就面临选择和失速。”有人曾这样评价被强制摘牌企业。